北京外三环的小店


2021.0707

  虽然弗洛伊德时常被当做哲学和神经科学的反面教材,但他的理论也并非全无不可取之处,譬如《隐秘源泉》中因此而衍生的神经精神分析学(虽然也不受待见),还有其中所被强调的童年影响;前几日我如此写道:...第一次到北京,印象上突出地势平、出行难、市貌旧,完全寻不得太多生活气息,仅余那点零零碎碎的分布在巷弄中难寻。
  生活气息是一种主观推断,它是基于感受的,这种感受随着个人认识而发生改变。譬如在重庆,那个拥挤又狭小、错落的城市,我总能察觉到生活气息,不管是在江北还是解放碑,受限于地形的狭窄道路总能给我一种归属感,这就是我生活过的、我想象中生活的味道,它就像是我儿时的环境,像千禧年的城市、我的家门口。我还特别喜欢河边的道路,无论是我爷爷奶奶家还是以前的诊所、外出都是沿河的两车道,这样的观感一定会让我感受到“这就是我生活的地方”,这种既定感受的反馈是怎样形成的?它的构建中断于我人生中的第几个岁月我已无从得知,但我很明确的意识到,作为一种基于形式的感受、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的判断。
  我住的旅馆对面,恰巧有一条沿河的两车道小径,那里开着好几家餐馆,个体户们来自天南地北,山西的、湖南的、重庆的,我近一年的饭量都特大,吃完盖饭后觉不满足,往往会加一份煎饼果子或是卷饼,虽然两者好像除了饼的原料不同并没有什么区别、但这边确实分成了两种叫法。
  前日我饭后买了个卷饼,老板笑着问我:“你喜欢吃肉吗?”
  起初,我不明白她说这句话想要表达什么意思,以为她要送我点佐料,于是告诉她我已经吃过饭了,不需要太多,她只是自言自语般接着说:“明天最后一天了,你明天来、荤素一个价。”
  拿完卷饼,我站着跟她聊了一小会,我想这地儿的房租恐怕是她承担不起的,她告诉我要搬到很远的地方——多半是不干了,如果是确实的行程,她一定会告诉我在何处附近。
  旁边的一个两开间小店,拥挤着四家餐馆,各自打上自己的招牌,公用待客区,活像一个小食堂;再旁边的山西面店,盖浇饭从不提供免费汤饮,吃饭前总让人先付钱。
  如果我此次此刻出生在这条河边小径,这样夹杂在八车道之间的、充满挣扎无奈的街道,我眼中的生活气息是否会发生变化?
  我不知道,我的人生无法重来一遍,但当我离开那里的时候,我看到街道上匆匆忙忙的行人,他们似乎更显得生动,人们总会忽略掉很多东西,而我恰巧在此之上犯了一个错。
  老板娘的心情或是解脱的、又或是不舍的,她在用言语和行为纪念过去、纪念她的生活。
  可惜的是,第二天我并没有去买到卷饼,因为我晚九点才回到旅店。

声明:小鹅的日记|版权所有,违者必究|如未注明,均为原创|本网站采用BY-NC-SA协议进行授权

转载: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- 北京外三环的小店


在谈恋爱,没空写小作文